推荐阅读|陈雁飞:构建地方课程体系 推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

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体育人、传承地域文化的主要载体,是缩短地域差异、解决地域问题的具体途径,是落实国家课程、指导校本课程的重要桥梁,能起到定量定标、引领引路的直接作用。课程体系是地方课程的具体化,是介于课程标准与教学计划之间的指导性文本。2021年1月18日,在北京市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刘宇辉明确提出,构建具有北京特点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以下简称北京课程体系)是这次改革的最大亮点和重中之重。因此,在教育现代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在促进每一名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中,有必要从构建地方课程体系的视角推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

构建地方课程体系的总体思路是将体育与健康纳入地方基础教育课程综合改革统筹谋划,促进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发展、互相促进、协同育人。地方课程体系的构建一定要从地方的标准、特点与精神出发,研究各个学段、水平段的课程体系,确保系统性、递进性和有效性。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新时代意见》)等文件中均明确提出把增强学生体质、帮助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作为核心目标要求。但各地在落实层面,离上述目标要求还有一定距离,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一体化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与配套落实措施。因此,只有加快改革地方课程体系进程,形成地方标准,在课程体系中清晰量化,才能尽快实现上述政策文件的目标要求。

北京课程体系明确提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全面达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保持全国领先;“掌握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1~3项学练赛一体化的运动技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形成包容厚德健全人格观”的北京标准。同时,创新性地提出“3课型+2标准”,“3课型”是指将原有的单一体育与健康课程设计为运动专项课、体能锻炼课和综合拓展课,“2标准”是指学业质量合格标准和运动能力等级标准,明确界定与描述不同年级学生在以上三类课型学习后应该达到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的学习结果与具体的行为表现。

近年来,各地对于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在充分肯定课程改革成绩的同时,更要深度挖掘与重点解决突出问题。北京市于2018年面向全市16个区及燕山地区224所中小学校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调研与评估,发现存在对课程首要目标认知有偏差,不能准确定位传授运动技能和增强学生体质;对课程主要内容理解有偏颇,以体质健康测试、中考体育、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为主的学校较为常见;高质量课堂屈指可数,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运动兴趣;评价过于强调多元,没有量化、区分度较高的评价标准等突出问题。只有加快构建具有北京特点的纲领性课程体系,才能统一目标观、内容观、教学观、评价观,有效解决上述突出问题。

北京课程体系按照“重基础、多样化、强专项”的要求,构建了学段衔接、贯通培养的一体化课程内容体系,提供了持续进阶且可选择的专项运动、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的体能锻炼、增进知识且提升素质的拓展体验,建立了区分度较高的学业质量合格标准与运动能力等级标准,帮助学生喜欢体育、热爱体育、享受体育,全面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使学生熟练掌握1~3项运动技能,养成终身受益的体育运动习惯。

习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进一步强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在促进学生体魄强健的同时,还要展现精神层面的品行教育价值。因此,如何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凸显“立德树人”“健康第一”,以及各地对健康素养、体育精神的认知共识,成为地方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课题。

北京课程体系在有效推进学科创新与课程改革、丰富课程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凸显“立德树人”“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注重技术、战术、体能、智慧和意志融合的特质,既有武术、北京跤、抖空竹、舞龙、舞狮、柔力球等中华传统和北京特色运动项目,又有极限飞盘、攀岩、定向运动等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培养国际视野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构建地方课程体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确保本地不同学段学生在不同学习主题统领下获得结构化的知识与技能,确保在真实情境中发现现实问题并分析与解决,促进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促使每一名学生卓越性的运动学习与全面性的健康成长。

地方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尤为重要,能起到指导各区各校制订实施细则,促进国家课程规范化、地方课程特色化和校本课程个性化的作用,对本地学校贯彻落实课程核心理念与细化分解顶层目标起着决定性作用,确保了12年体育与健康课程围绕核心理念和顶层目标形成整体的关联、匹配与有机衔接。另外,地方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要兼顾全市、各区各校的可实施与可操作性。

北京课程体系按照市、区、校三级层面,将课程内容分为必修市级必学、必修区级限学、必修校级选学3个部分。必修市级必学是北京市中小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体能锻炼课内容、综合拓展课的健康教育与奥林匹克教育内容,能够夯实学生体质与健康知识基础。必修区级限学是各区选择1~4个运动项目作为运动专项课内容,要求本区学生学习,形成了区内特色与项目学习的衔接。必修校级选学是各校选择其他运动专项课内容和综合拓展课的运动项目体验内容,学生可选择1个专项进行持续性学习,有条件的可以安排本学段或小初高连续学习,结合不同运动项目的体验性学习,满足学生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以及个性发展的需要。

《新时代意见》明确指出,要“严格落实学校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不断拓宽课程领域,逐步增加课时,丰富课程内容。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学校体育课程注重大中小幼相衔接,聚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北京课程体系在小学强调基本技能与基础体能,全面打好基本运动能力的基础;在初中推动“走班制”教学改革,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为形成运动专长提供可能;积极推进高中“选课走班式模块教学”,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要求小学每周至少5节体育课、初中每周4~5节体育课、高中每周3~5节体育课,增加的课时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统筹安排。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开设60~90min的体育长课,形成多元、灵活、开放的课程实施模式。

要想更好地组织实施好地方课程,推动地方课程改革进程,帮助体育教师高质量地进行教学设计、实施与创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一定要提供相应的地方课程配套资源。体育教师则应根据地方课程体系,做好课程内容遴选、选项走班、教学模式的创新,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自主选教,不断提高学业质量,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北京课程体系研制出一整套目标明确、学段衔接、水平进阶、区校共享的地方课程配套资源,包括运动专项课、体能锻炼课、综合拓展课的课程结构与学业质量合格标准,一至十二年级1818课时与内容要点分配方案,全学段的612课时的体能锻炼方案,26个运动项目学练赛一体化的学段大单元教学方案,12个专项运动能力等级标准及测试方案等。其目的是实现地方课程体系和一线体育教师的有机对接,帮助体育教师厘清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与落实路径,提高体育与健康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创设学习目标清晰、教学内容完备、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组织高效、学习评价精准、教具场地新颖的高品质体育与健康课程。

作者简介:陈雁飞,教授,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院长。教育部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核心组成员,《中国学校体育》 杂志编委会委员。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